隔窗听雨丨知道这些 圣诞节你还过吗
隔窗听雨丨知道这些 圣诞节你还过吗
星落隔窗听雨丨知道这些 圣诞节你还过吗
发布于 2021-12-19 11:33
作者:隔窗听雨
年终岁尾,国人都在为庆元旦做准备。毕竟,新的一年,新的开始,祈盼一个良好的开端,营造一种热烈的气氛,收获一份喜悦的心情。可是,有一个节日先一步抢滩登陆,并被一代年轻人所推崇,它就是一年一度的“圣诞节。”
说起圣诞节,并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它是舶来品,是西方的盛大节日。确切的说,是“基督教”的节日,受重视程度等同于中国的春节。为什么这个“洋节”备受青年人青睐?原因不必细究,肯定有它的吸引人之处。
实际,我们华夏民族的节日已有很多,其内涵意义也很深远。我们毕竟是中国人,过自己的节日才是正宗。自改革开放以后,随着东西方文化交融,一些洋节也在华夏土地上落地生根,繁荣兴盛了许多年。直到近几年,在相关部门努力下,以及舆论宣传的作用,制止一些商家大势炒作洋节从中获利,外国节日的势头才有所削减。
虽然如此,某些洋节仍被一些青年人所追捧。近日,有人为了劝诫年轻人,特意在网上发帖,全文如下:
你还祝这个节日快乐吗?了解一下:八国联军是哪八国?日本军8000人;德国军7000人;沙俄军4800人;英国军3000人;美国军2100人;法国军800人;奥匈帝国军580人;意大利军530人;总共侵华八国联军26810人。
再了解一下圣诞节:1860年12月24号(平安夜),这一天是八国联军准备进攻北京之夜,被八国联军确定为(平安夜);1860年12月25日(圣诞节),英法等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,用火烧毁了圆明园,这一天被八国联军确定为(圣诞节);1860年12月26号(狂欢夜),这一天英法等八国联军为进攻北京获得胜利而狂欢,因此被八国联军称之为狂欢夜。
24号“平安夜、”25日“圣诞节、”26日“狂欢夜。”知道了这些,中国人你还过这个节日吗?
说实话,挺沉重的,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勿忘国耻。这一段历史,饱含着华夏民族的血泪和莫大的耻辱。笔者也希望中国人不要过于热衷洋节,好像中国人没有节日可过似的。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,富有很深的底蕴与内涵。
看过此贴,特意查了一下资料,据载:八国联军1860年8月占领天津,9月底兵临北京城下,10月18日火烧圆明园。史料记载与此贴在时间上有些出入,年份对,日期差了两个多月,从而可以证明八国联军不是在1860年12月24日夜准备进攻北京,不过也可能是在火烧圆明园之后,这些国家在北京过的圣诞节吧?这一点笔者没有细查资料。
贴中所诉的年月日,或许是发帖人故意这么写的,并无恶意。但历史就是历史,想阻止年轻人不过洋节,可以采取引导说服等方式,别让外国人贻笑大方,误认为我们记不清历史。
圣诞节究竟是个什么节日?圣诞节由来又是如何?在此简单说明一下。
圣诞节简单说就是基督教纪念耶稣的节日,也就是给耶稣过生日。网上有文介绍:自公元336年开始,罗马教会在每年的12月25日过此节。这天原是罗马帝国规定的太阳神诞辰,选择这天为耶稣过生日,庆祝圣诞,原因是基督教徒认为耶稣就是正义,是永恒的太阳。
自五世纪中叶以后,圣诞节作为重要节日,成为教会的传统,并在东西派教会中逐渐传开。因所用历法不同等原因,各教派举行庆祝的日期稍有不同,而活动的形势也有差别。
十九世纪中叶,圣诞习俗传播到亚洲,日、韩等国受到圣诞文化的影响,在圣诞节互赠礼物、举行欢宴,并布置圣诞树,圣诞老人在街头出现,借以增添节日气氛。已至后来普遍成为习俗,故而圣诞节也成为世界及其它地区的公共假日。
中国人过圣诞节可能是凑热闹,寻求一种浪漫,新鲜刺激。一连三天,彻夜狂欢,这样的场景符合年轻人的掠奇心理,迎合大部分青年个人生活情趣。虽然不能把“崇洋媚外”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,但中国人热衷洋节让人感觉还是不舒服。
目前,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禁止过圣诞节及一些洋节。国情不同,我们还应理性看待。实际就尊崇洋文化而言,这属于软实力入侵,势必影响国民信仰,冲击民族文化。我们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,就文化方面东西方可以兼容,文化多元也会促进民族素质整体提升,推动社会发展。虽然这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,如何去伪存真,让积极正面的文化精髓与我们的民族文化内涵交融,这是一个新的课题。
抵制西方文化污染东方文明,看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。西方文化与我们传统文化的碰撞,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文化底蕴被撼动。国人过于热衷洋节,有待于认真思考,多问些为什么,从中找出答案。
民俗文化,不可小视,作为普通民众,作为一个有自尊的中国人,知道这些,圣诞节你还过吗?八国联军侵略华夏,攻城掠地张扬虎狼之威,1860年的12月,注定是他们这群财狼狂欢庆祝的日子。圣诞节临近,此刻回看历史,这个节日,你还会祝谁节日快乐吗?
是时候对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,让大家了解历史,勿忘国耻。弘扬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,支持自己国家的文化主导,树立爱国主义情怀。作为一个中国人,我们应当保持一份民族的尊严,更应该保持一份国人的自尊。
文/隔窗听雨
编辑/王孝付